武器类型: 飞行器 舰船舰艇 机械与单兵 坦克装甲车辆 火炮 导弹武器 太空装备 爆炸物
分类: 非自动步枪 自动步枪 冲锋枪 狙击枪 手枪 机枪 霰弹枪 火箭筒 榴弹发射器 附件 刀具 迷彩服
国家: 中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苏/俄 韩国 印度 巴西 奥地利 比利时 克罗地亚 阿根廷 保加利亚 智利 澳大利亚 西班牙 匈牙利 丹麦 意大利 南非 以色列 波兰 墨西哥 乌克兰 瑞士 加拿大 塞尔维亚 土耳其 新加坡 秘鲁 葡萄牙 前南斯拉夫 挪威 越南 希腊 伊朗 伊拉克 罗马尼亚 前捷克斯洛伐克 芬兰 捷克 瑞典

MG34机枪
MG34(德语:Maschinengewehr 34)是纳粹德国在1934年起采用的弹链供弹式机枪、在1935年开始装备部队,MG34的口径为7.92x57毫米(又名8毫米毛瑟弹)。由于一战后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所限制而不能制造重型武器,因此MG34在德军中定位为轻重两用机枪。MG34亦是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
国家:德国
技术数据
- 名称:MG34通用型机枪
- 制造商:德国毛瑟公司,莱茵金属公司等
- 生产年限:1934年-1945年
- 口径:中口径
- 发射性能:自动枪支
- 参战情况:二战,苏德战争,抗日战争,法越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MG34机枪
技术数据
- 口径:7.92毫米
- 全枪长:1,219毫米
- 全枪重:12.1千克
- 战斗射速:900发/分
- 有效射程:1,000米
结构特点
MG34式机枪结构复杂,不便加工,枪体太重。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有膛口助退器和消焰器;闭锁机构为枪机头回转式,开锁时通过枪机头上两侧滚轮与枪管节套开锁加速凸轮凹槽相互作用加速枪机体后坐;供弹机构有弹链和鞍形弹鼓供弹两种方式。
供弹方式的改变采用更换两种形式的机匣盖完成。弹链为开式金属弹链,作轻机枪使用时弹链容弹量为50发;作重机枪使用时用50发弹链彼此联接,容弹量250发。输弹机构为拨弹滑板式,用枪机带动,可从机匣左右两面输送弹链,靠调换受弹器零件和供弹杆改变输弹方向。鞍形弹鼓的容弹量为75发。
击发机构为利用击发簧能量击发的击针式击发机构,发射机构具有单发和连发功能,扣压扳机上凹槽时为单发射击,扣压扳机下凹槽或用二个手指扣压扳机时为连发射击。退壳挺为圆柱形,安装在机头内,枪机后退时,退壳挺后端撞击机匣内的退壳挺衬轴而向前移动将弹壳抛出。
该枪的准星为折叠式,表尺为带高射瞄准具的折叠、立式后照准器。重机枪上有光学瞄准镜。作高射机枪用时,有简单的高射瞄准环。
使用情况
MG34机枪曾在二战,苏德战争,抗日战争,法越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诸多战争中参战。
MG34在推出后立即成为德军部队的主要武器,在西班牙内战中,德军士兵协助佛朗哥部队作战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MG34亦开始成为通用机枪的初型。
MG34的生产需时很长,成本亦很高,每把须用49公斤(108磅)的钢铁以钻削方式才能制造出重12.1公斤的MG34,而由于射速高,枪管较易过热,也较易出现故障。除了一个可调式照门外,机匣左面有另一个翻开式的长程照门,亦可加望远式瞄准镜作长程射击用途,甚至加装潜望镜以令射手保持在战壕中射击而无须暴露在火线范围内。
型号演变
-
MG34/41
MG34/41是基于二战早期的意见作出修改,射速提高至每分钟1200发,重14公斤,只制造了很小数量,与MG39/41一同参与了武器试验评选,最终MG39/41胜出,成为了MG42。 -
MG34-T
MG34-T是坦克及军用车辆的同轴及车顶机枪型号,主要分别是枪管套上没有散热孔,比原型的MG34稍重。 -
MG81
MG81是MG34的空用机枪衍生型,MG81常见于双联装机枪上,可以左右则供弹,而MG81Z(德语Zwilling,相对于英语Twin,即中文双重的意思)是采用单一扳机同时控制双联装机枪的版本。MG81的生产数量不足以应付德国部队的需求,因此MG15及MG17等的机枪仍然二战中德军常用的固定式空用机枪及地面武器之一。